友情链接:
中新社兰州4月4日电 题:古丝路千年葬俗有多少东西方交融互鉴?
——专访甘肃天水市博物馆文博研究馆员高世华
中新社记者 冯志军
一张曾用金箔装饰过的巨大石床,被十余帧雕刻彩绘屏风三面合围,其上不乏中式楼阁建筑和身着中亚服饰的各式人物生产生活场景,床前辅以中西方多种乐器“混搭”的随葬乐伎俑……藏于甘肃天水市博物馆的中国国宝级文物贴金彩绘屏风式石棺床,既反映了古丝绸之路沿线葬俗中的艺术世界,也呈现出葬具艺术中的胡风汉韵。
该石棺床如何被发现?都蕴含了哪些东西方交融互鉴的印记?天水市博物馆文博研究馆员高世华日前就此接受中新社“东西问”专访。
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:
中新社记者:贴金彩绘屏风式石棺床如何被发现?为何能成为中国国宝级文物?
高世华:20世纪80年代和21世纪初,在天水市秦州区境内先后发现两座北朝墓葬,各出土一具形制、工艺基本相同的贴金彩绘屏风式石棺床。其中,第一具石棺床现藏于天水市博物馆(以下称“天水石棺床”),另一具石棺床被盗掘并流失海外,曾在法国吉美博物馆复原展出(以下称“吉美藏天水石棺床”)。
在同一区域接连发现两座北朝棺床墓,出土两具高等级石棺床葬具,这在中国北方地区中古墓葬考古中极其罕见,具有珍贵的历史、考古和艺术价值。通过研究,这两座距离不足30米的墓葬属于高等级贵族墓葬,墓中两位具有一定权势和地位的墓主人或为同一家族成员。
天水石棺床质地为砂页岩,通高1.23米、宽1.15米、长2.18米,由17方画像石和8方素面石条组成床座、床板和屏风。屏风图像采用平地减底的雕刻技法,刻画了墓主人狩猎、宴饮、出行、泛舟等生活画面和亭台楼阁、水榭花园等建筑景致。还有包括5件胡人坐部乐伎俑、鸡首瓶、烛台、金钗、石枕、铜镜和朱砂墓志等年代特征明显的随葬用品。